不以规矩不成方圆。幼儿园时老师要求我们“把东西放回原处”,小学生时老师要求我们坐端正、书眼一尺、身桌一拳,中学时要求我们遵守中学生行为规范,步入社会要求公民要遵纪守法。做人离不开规矩!太极拳更离不开规矩了。拳理上不是有学习太极拳要“知规矩、守规矩、破规矩”吗!学拳不就是学习手眼身法步的规矩和规范行为吗?
参加陈式太极拳家传功夫架的函授学习,我深刻认识到功夫架规矩多,规矩好。规矩多说明理精法密,规矩好说明助人成器、防己伤害。
功夫架的函授学习,老师计划、安排的很科学。第一步,知规矩——安排我们反复看陈瑜老师的视频。有陈瑜老师的讲解,有陈瑜老师的领练。这个过程就是让我们了解每个动作的规矩。陈瑜老师的示范规范大气,沉稳灵动,讲解细致。如:一个金刚捣碓就分解成十九个小动,每一小动都有每一小动的规矩。1、刁提——虎口圆,右手在中心线,重心后弧移右,身体微左转;2、转捋——走上弧线,左手在中心线,重心后弧左移,身体微右转;3、下按;4、右合——要撵过去,右手在中心线,重心后弧移右,身体微左转;5、上穿——右手要立掌从中心线上穿,左手棚出,身体不起伏;6、转腕——坐按加棚劲;7、捋展——手走上弧线,重心后弧移左,左脚掌贴地面转40度(陈瑜老师讲超过45度就压左膝了);8、移重——重心后弧移右,手外棚;9、合提——右腿合住,收左脚提膝,膝肘相合;10、沉蹬——身体下沉,左脚后跟里侧斜角蹬出,扣脚落地;11、沉按;12、转切——转身转脚,棚肘,切掌,不跪膝;13、移重——重心后弧移左,加棚劲;14、撩掌——斜角撩出,在太阳穴的高度;15、沉合——重心前移,合住;16、收合——脚里侧、收脚,左手合在右前臂,右脚里侧点地;17、翻拳——下沉、翻掌、握拳;18、举提——举拳、提膝,膝肘相合;19、震砸——震脚砸拳,不起身、不颤抖、身下沉、重心左。第二步,明规矩——王亚明教练讲解、领练。亚明教练教学经验丰富,强调我们忽视的规矩,反复让我们感悟规矩,讲解——示范——领练——发现问题——再讲解——再领练。让我们知晓为什么要这样,明明白白地打拳,打明白拳。第三步最为关键,纠规矩——教练、老师盯住我们的视频,纠正我们的动作:跪膝了、棚劲丢了、夹肘了、起伏了、要合住、坐下去、方向?位置?重心?任何一点不合规矩的动作都逃不过教练和老师的法眼。第四步,守规矩——小结。教练和老师,再一次盯住我们的视频,进一步纠正动作,规范每一小动,让我们守住规矩,规规矩矩的打拳,打规规矩矩的拳。然后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。老师的讲解深入浅出,形象生动。真是“假传万卷书,真传一句话”。掌型,虎口要圆,思雨老师用端酒杯的手型让我感悟;气沉丹田,思雨老师让我们体会叹气的感受;指裆捶中的一动,亚明老师拿着棍子,用抡大锤的动作让我们体会;陈超老师指点我们的单鞭扣脚、棚膝、坐下、放长,“坚持五分钟”;安妮老师强调的“手回肘出”;少杰老师的“定住膝”等等都让我们深深体悟,久久难忘。
陈式太极拳家传功夫架的函授,为我们探究陈氏太极拳开启了大门。要登堂入室我们的路还很长,规矩我们都知道吗?明了吗?感悟吗?体悟吗?前面有陈瑜老师、思雨老师、陈世武老师的引领示范,两边有王亚明教练、安妮、陈超、潘少杰等老师的保驾护航(教规矩,讲规矩,守规矩,纠规矩),中间有我们这些迷恋功夫架拳痴的勤学体悟,加上陈瑜太极网的平台,群友的交流,参照师爷的《练拳诸病五十例》、陈瑜老师《家传陈式太极拳功夫架——一路八十九式》等经典论著,登堂入室指日可待!室内有丹田内转,胸腰折叠、刚柔相济,快慢相间,松活弹抖;室内有摔、打、擒、拿,抓筋、拿脉、反骨、点穴;室内有阴阳互根的太极世界,有天人合一,健康、快意、向上的生活。登堂入室——我们的理想!
弄好斧,到班门!在班门里弄斧,当然规矩多!在班门里弄斧,出门都是“好木匠”。我们庆幸进入陈式太极拳家传功夫架函授之门,在府内学规矩、弄斧头!
谢谢各位好师傅,教我们弄斧。请进一步为我们敞开府门,我们要登堂入室!陈瑜老师、思雨老师欢迎我们吗?! 2015.12.3